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

浅谈如何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20-11-30 11:07 点击量:

浅谈如何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摘要:作为世界四个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五千的社会文明发展史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博大厚重精深。作为培育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担当起弘扬文化的重担,并作为推广的主要平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推广的相互关系,以及推广的紧迫性,及其对策选择,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习俗的延续,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老员工发展智力、身心健康具有极高的文化教育价值。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对促进老员工道德教育的发展、让老员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背景、帮助老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新挑战。

1.高校汉语言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概述

汉语言文学源于传承,但一旦缺乏的支持,汉语言文学就犹如无根之木,高处楼阁,无从持久。由于汉语言文学是传承的重要传统媒介传播载体,在当今社会,一旦缺乏汉语言文学传统媒介传播载体,对传承的吸引力将被湮没,从而有丧失的风险。

在二零零六年,由我国发布的《"一五"发展计划大纲》,也明确地指出,在高等教育中要创设基本要求,建立高校优秀民族传统教学,即汉语言文学,进行优秀民族传统高等教育,促进民族传统文学教育专业发展,在我国根本上阐明汉语言文学,与发扬传承双方关系的存在紧密联系。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和教育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在学校进行教授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承继中国民族文化的时候,也可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2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2.1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性

传统文化和教育资源在高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引导老员工关注中华传统艺术,感受和想象传统图案和形状的寓意,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材料,对一些传统艺术图案进行剪裁,学习创作事物。文化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力量。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儿童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国家精神和国家力量的形成,要靠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也要靠教育、指导后代人的思想。

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优化,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新时期的精神,相互促进、相互共鸣,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也将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优秀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为高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文化资源,使老员工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形成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潮。

2.2汉语言文学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

不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还是文明知识的传递都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石,而且中华优秀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儿女们从古到今,价值观持续提高和蓬勃发展的必然步骤,是我国和人民共同的重要史学文化财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抽象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所反映,并且还为中华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石与空间,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奠定最根本的民族文化基因。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3.1课程专业化不够深化

为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设有汉语言专业主要课程非常的必要,在新课改的教育历史背景下,学校需要采用新教学方式培训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为达到目的,我国对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课程设定作一定的调整,并提高一定的专业要求。

理论来讲,通过学科培养出各种能力的人才的教学理念是好的,可是在实际实践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育条件和教学方法上的局限,使得员工学习状态非常散乱,而实际教育出来的人才又大多掌握的知识相当多,却唯独对哪样都做得不熟练,如此一来,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就没有扎实的物质基础,而最终培育出的人也就无法满足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

3.2团队力量不够

部分教师仅仅依靠文字,加以枯燥的教学课堂,让学习者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的状况,而这些情况也容易造成员工缺乏学习积极性,从而无法达到继承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此外,虽然部分老师自身就具有高度的文化造诣,且授课时妙趣横生,但仍然有不少学员,在教学上沉迷手机等外物,对文化没有浓厚兴趣。

4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推广传统文化的具体对策

既能满足老员工的情感需求,又能促进老员工的多元发展,提高老员工的文化素养,有作品

利于中国美育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艺术图画在新事物的创造与表现上,能让老员工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情趣,增进老员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老员工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4.1拓宽员工的传统文化视野

汉语言文学尽管作为专业课存在,不仅仅限于书面知识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合理引导民俗教学活动,才能使员工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觉地成为发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军

4.2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技术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能够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更为立体的向学习者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或在课后,老师给学习者演奏戴建业博士等人的中国抖音艺术作品,寓教于乐,使学习者轻松愉快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常识,从而形成学习兴趣,更为自觉的掌握和传播传统文化教育。

4.3组织相关活动,发挥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

除引入传统文化民俗艺术公司产品活动外,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同时教师还可在节假日,举办有关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节假日所应有的社区教学功效。《关于运用节假日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若干意见》中认为,节假日是维护我国统一、种族统一的主要文化精神纽带,也负载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与思想精髓。

4.4提高文化传承意识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把一部分富有教化意味的历史文化内涵制作为教育录像,甚至通过一些综艺节目等,让社会大众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功效,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传播方面的活动中。

教学是一门神圣事业,老师是人类心灵工程师,在文明传承与文明弘扬中担当着责任。老师更要强化自我建设,增强自身涵养,进一步扩老员工知识面,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用自身行为给员工做出好榜样,努力将员工培育成具备健全人格、有中国精神的世纪新人。

4.5加强团队力量建设

为确保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能够良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提高老师的对授课流程具有和一定的社会使命感。这同时也是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国家和高校都应该足够重视,从而使得汉语言艺术文化各专业能够共同担负起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此外加大对担任汉语言文学老师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以确保老师在授课的整个过程中,把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做到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职工作。

结束语

为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为实现宏伟振兴的中华民族理想,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意识到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感。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应当提升自身教学,丰富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组织教学、引入传统文化民俗艺术教学活动,以及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教学等方法,培养员工对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兴趣,并引导员工积极参加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廖敏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J].南方论刊,2017(6):96-98.

[2]王启航.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J].高考,2017(30):235-235.

[3]李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0):82-82.

[4]方文山.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J].2016,传媒时代29(4):159-162.

[5]曾丽萍.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74.

[6]覃志鸿.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牡丹,2019(12):147-149.

[7]刘存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23+40.

[8]徐小可,单艳艳.浅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J].学园,2018,11(35):97-98.

[9]肖轶瑾.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3):200.

[10]郭勇,于淼.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北方文学,2019(32):215-216.

[11]侯俊晖.如何在开放公司产品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19(22):63-64.

[12]蔡聃.试论汉语言与中华文化[J].读与写(公司产品刊),2016,13(07):277.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6.07.250.

[13]毛晓洁.高中生如何看待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作用[J].北方文学,2018(02):166.

[14]魏家玉.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178+180.

[15]李勇衡. 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探索[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公司产品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公司产品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出版者不详],2019:427-428.DOI:10.26914/c.cnkihy.2019.043082.

[16]张晋.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祖国,2020(01):74+76.


  • 附件【图片1.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3.png】已下载
  • 附件【图片4.png】已下载